蔬房所在建築建於日治時期 (1900年-1910年),當時日本建築界受英國建築師康德(任教於當時的東京帝大學)影響極深,他的建築著重於「綜合式」,一棟建築同時會有希臘羅馬、歌德、文藝復興的風格。

 

康德好幾位優秀的子弟兵受聘至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任職,也把他的風格帶來台灣。這群優秀建築師正是日本明治維新(1868年~1889年期間)改革中赴歐求學的設計專才,是受到西方後文藝復興洗禮的日本新生代建築菁英,學成後滿懷抱負的想要貢獻自己所學的成果,但由於當時日本本土尚無法接納複製歐洲的樣式建築,於是台灣遂成為樣式建築的實驗天堂。

 

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空襲台灣期間,代表性建築物損毀不少,但是目前尚予以修復保存的歷史性建築物數量之多,舉世少見,值得各國觀光客細細品味。

總督府(總統府)、台北賓館、台灣博物館都是他們的手筆。

 

蔬房這棟洋樓,有歌德式的長高構造、二、三樓有希臘石柱、有石膏裝飾、又有頂樓像女兒牆般的希臘門楣,完全是康德綜合式建築的特色。這棟樓維護的很好,不論是石膏裝飾和石柱看起來都是原始建築的附件,細部也都完整,最不容易的是頂樓門楣內的雕刻都清楚且細緻,非常漂亮!整體的感覺細長優雅,是一棟美麗的建築。

 

山牆最有名的是雅典衛城「帕德嫩神殿」有關宙斯一家的雕刻,現在儲存於「大英博物館」,是大英博物館最重要也最具爭議的展示品,它非常的漂亮且巨大。

蔬房這棟建築的山牆,比起台博館的毫不遜色,甚至更漂亮!

 

除此之外,美麗的木格窗也是傳承自歐洲的風格,可以上下開啟。

窗外的鑄鐵圍欄是來自法國「新藝術」時代最典型的藝術品。巴塞隆納建築奇才「高第」的建築也用了很多用鑄鐵做的圍欄,這些圍欄繁複而且美麗都是當時工匠們辛苦手工完成的!

 

另外,三樓左右兩邊鈴鐺式的石膏裝飾是受日本寺廟的影響,日本寺廟的木造建築因為怕水都有覆蓋黑瓦,黑瓦的水分留下之後,會有屋簷收水,收水後便會沿著像這串鈴鐺式的長條流至地面,才不會滴滴答答的流得滿地都是。

 

立面則有漂亮的「二丁掛」磁磚,雖不知是否為同期的作品,而且因為台北多雨,建築少用黃色磁磚,蔬房這棟洋樓的磁磚與整棟建築調性非常相配,低調而美麗,令人由衷的喜愛!

 

photo credit to 黃義書

文字 credit to 何柏君